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4年党课:感悟领袖家国情怀,凝聚奋进力量,供大家参考。
同志们:
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家国情怀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基因的一部分,是矗立于中华儿女心灵深处的精神支柱,是中国人深层的文化心理密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多次发表关于家国情怀的重要论述。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从“坚持人民至上”“追逐伟大梦想”“培育良好家风”“厚植英雄情怀”“彰显大国格局”等方面协同推进,大力弘扬家国情怀,对凝聚全国4亿多家庭、9600多万共产党人、14亿多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进具有重要时代意义。借此机会,由我为大家作一堂党课报告,与同志们共同交流。
一、习近平家国情怀的生成逻辑
习近平家国情怀的形成有着丰富而深刻的渊源,它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出发,坚持个人与共同体的辩证统一;
它植根于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家”与“国”的辩证统一;
它来自于共产党人的基因禀赋,坚持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
它还深深地扎根现实,坚持将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化为实际行动。
(一)文化渊源:中华传统优秀家国理念文化
孟子的“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将家庭、国家、天下三者融为一体,深刻诠释了“家国天下”的理念。这一政治理念最早可追溯到西周时期,为了约束分封的众诸侯,西周统治者采取以宗法制来维系分封制,通过宗族认同培育政治认同,其主要方法就是“论礼乐,正身行,广教化,美风俗”的礼乐教化。这种“家国天下”的理念决定了政治关系主要由“天子做民父母,以为天下王”的血缘关系确定,在社会意识领域集中表现为“周礼”。“以内制外”“以德化民”的礼乐精神一经确立,便成为历代统治者的治国经典,成为家庭乃至国家的精神支柱。即便之后历经了分封制改为郡县制、贵族制变为官僚制社会结构演变,但宗法制意义上的“家国天下”理念经过抽象扬弃后,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成为历代中国人崇高的价值信仰和理想追求。习近平强调:“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不是抽象的,最终要体现在千千万万个家庭都幸福美满上。”通俗而深刻地诠释了“家”与“国”之间紧密的逻辑关系。
(二)基因禀赋:中国共产党人无私奉献情愫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无私奉献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始终将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作为奋斗目标。1938年,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写道:“不但求一国的和平,而且求世界的和平,不但求一时的和平,而且求永久的和平。”深刻表达了“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的国际责任和理想追求。此后,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给人民以东西”而不是“向人民要东西”的“人民至上”思想,不断彰显着“经世致用”“天下大同”的家国情怀。回顾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无数优秀共产党员秉持全局观念、大局意识,把自身和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表现出“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高度自觉。从“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长征精神到“揽慧星以为旍兮,举斗柄以为麾”的航天精神,从老一辈共产党人“我是革命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的奉献精神,到新时代优秀党员“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主义精神。他们是习近平心目中的英雄,是新时代耀眼的精神灯塔。以爱国主义精神厚植家国情怀是时代呼唤、历史选择、民心所向,是对中华儿女自觉“立鸿鹄之志,展骐骥之跃”的激励与号召。
(三)现实应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没有对家国“同呼吸”“共命运”的认同和责任,没有“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的忧患意识,没有“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担当精神,就不可能汇聚实现“中国梦”的精神伟力。在追梦的道路上,我们面临的风险、困难和考验既有来自国际上的“围追堵截”,又有来自国内的“干扰迷惑”;
既有人民利益、主权利益、安全利益、发展利益等错综复杂的“利益雷区”,又有经济、政治、社会、意识形态、外部风险等领域千头万绪的“荆棘障碍”。突破这些瓶颈和防范、化解各种风险和挑战,不仅需要物质基础、制度保障、政策支持和国防实力,还需要文化滋养、价值引领、精神凝聚和情感共振。2020年初,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14亿中国人民以“小我”融入“大我”,同舟共济、携手抗“疫”,家国情怀基因代码再次被全面激活。抗疫斗争重大战略成果充分说明,家是国家稳定的基础,国是万家平安的保障,要在成就“大我”中实现“小我”价值,凝聚逐梦圆梦的“洪荒之力”。
二、习近平家国情怀的内涵意蕴
家国情怀是中华儿女最深沉、最持久的情感,更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内容。有国才有家,家与国休戚相关。习近平家国情怀由人民情怀、筑梦情怀、奋斗情怀、英雄情怀、人类情怀组成,在其不同的成长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
(一)“永葆初心”的人民情怀
从青年时期在梁家河插队历练,在正定县带领百姓脱贫致富,到在福州推行“四个万家”,在浙江推进落实“八八战略”,最后到成长为党的总书记,习近平始终坚持“德莫高于爱民”的为政理念,将“心怀为民之心、力倾为民之情”落到实处。“永葆初心”的人民情怀体现在:其一,厚植“民惟邦本”的立场情怀。在习近平看来,“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饭,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就是要在坚守责任、担当作为、真抓实干的过程中履职践诺,增进党和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其二,坚持“为政以德”的政德理念。习近平多次告诫党员干部要做到“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树立勤政为民的德政理念。“政德”是政治生态的导航仪,是为官从政最起码的标准。讲德政就是要将“人民”二字铭刻心底深处,常怀“爱民、忧民、为民、惠民”之心,筑牢“立身之本、从政之基”。立政德就是要聚焦德政观,既要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又要善于“观明镜”“听直言”,坚持上好新时代党员干部“讲政德、立政德”的为官必修课。其三,筑牢“业广惟精”的务实导向。“大抓落实、大干实事”是习近平“人民至上”价值理念的核心。在2020年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以“时间不等人!历史不等人!时间属于奋进者!历史属于奋进者!”激励全国各族人民以时不我待的奋进姿态,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变成现实画卷。
(二)“民族复兴”的筑梦情怀
2012年,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时指出:“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习近平矢志追求伟大梦想的筑梦情怀,具有丰富的内涵:其一,赋予“中国梦”深厚的家国情怀。“中国梦”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个人梦、家庭梦、民族梦和国家梦的高度统一,习近平强调:“要把爱家和爱国统一起来,把实现家庭梦融入民族梦之中”。其二,实现“中国梦”必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14年,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首次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强调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他倡导“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彰显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显著优势,凝聚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其三,“中国梦”是解决两岸统一的“同心梦”。习近平强调:“两岸同胞要携手同心,共圆中国梦,共担民族复兴的责任,共享民族复兴的荣耀。”他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两岸命运共同体”“两岸融合发展”“两岸一家亲”等理念,认为两岸同胞同根同源,没有解不开的心结,要努力勾勒出两岸同胞携手共圆“中国梦”的最大同心圆。
(三)“实干兴邦”的奋斗情怀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是空喊口号就能实现的,而要一步一步踏踏实实的“干”出来。“实干兴邦”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其一,“实干兴邦”是新时代对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贯彻和落实。在邓小平看来,“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习近平强调做到“实事求是”就必须“做实”“做细”,必须“在‘求真’上下功夫,更要在‘务实’上做文章,尤其要做到讲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其二,“实干兴邦”是习近平人生阅历的真实写照。七年知青岁月中,他敢想敢干、敢于实践,成为村民口中“吃苦耐劳的好后生”。在正定履职期间,他坚持将念好“人才经”作为推进改革的重要抓手,亲自向华罗庚等全国知名学者发出100多封“求贤信”。主政福州期间,他着力推行“马上就办、真抓实干”,曾带领市区领导两天接待了逾700位来访群众。主政浙江期间,他提出在“腾笼换鸟”中实现“凤凰涅槃”,推进实施“八八战略”,将浙江打造成了全国可持续发展的试验田和排头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靠“真抓实干、埋头苦干”。
(四)“崇尚英雄”的英雄情怀
“崇尚英雄”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习近平“崇尚英雄”的英雄情怀具有鲜明的时代意蕴、民族风格和中国气派。其一,习近平英雄情怀的生成离不开家庭工作环境的熏陶。习近平的家庭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光辉历程,父母亲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共产主义人生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的成长。从听了焦裕禄的故事“受到深深震撼”,到下乡当知青时在革命故地听人民群众讲述英雄事迹,这些经历促使习近平对一切为国家、民族、和平奋斗过的英雄产生了由衷的敬佩和向往之情。其二,阐明了“谁是英雄”的基本问题。传统英雄观认为英雄要兼备德、才、智、勇等优秀品质,习近平在此基础上赋予了其社会关系本质,将英雄主体划分为总体英雄、群体英雄、个体英雄三个维度。其中,总体英雄是指“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是总体意义上的人民英雄。群体英雄是指“狼牙山五壮士”“燕子阁抗战七烈士”“青口十八勇士”等群体或团队英雄。个体英雄“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每一个为实现民族独立、国富民强做出贡献和努力的都是英雄。其三,回应了“如何对待英雄”的现实关切。习近平强调,崇尚英雄是传承英雄情怀的前提,捍卫英雄是传承英雄情怀的保障,“绝不做亵渎祖先、亵渎经典、亵渎英雄的事情”。学习英雄是传承英雄情怀的核心,“把他们立为心中的标杆,向他们看齐”。关爱英雄是传承英雄情怀的责任,要“给英雄致以最高的敬意”。
(五)“胸怀天下”的人类情怀
坚持“胸怀天下”的人类情怀是中国共产党重要的成功密码。习近平“胸怀天下”的人类情怀,超越国界和民族,彰显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格局气魄。其一,中国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和平、和睦、和谐是深刻在中华民族血脉里的优秀品质,中华民族从前没有侵略过他人,今后也不会称王称霸。习近平强调,无论国际形势如何变化,自身如何发展,中国决不会放弃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将一如既往地为世界和平安宁作出更大贡献。其二,中国是全球发展的贡献者。习近平呼吁:“中国人民愿同世界人民携手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中国坚决抵制和摒弃“你输我赢”“赢者通吃”的旧思维,提倡树立双赢、多赢、共赢的新理念,愿意共享发展机遇,欢迎世界人民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便车”。其三,中国是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习近平呼吁世界各国超越意识形态鸿沟,坚持正确的义利观,坚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打造跨越国界的命运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利益共同体,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平正义的方向发展。特别是在全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情况下,中国坚持以大局为重,主动摒弃分歧和矛盾,加强国际联防联控,与全球100多个国家分享疫情信息,交流抗疫经验,充分彰显了中国“计利当计天下利”的人类情怀。
三、习近平家国情怀的弘扬路径
家国情怀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想与追求,是每个中国人的家国使命,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的根本途径。新时代,习近平的家国情怀被赋予了新意义、新要求。
(一)坚持人民至上,引领家国情怀建设新征程
坚持人民至上是对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的深度诠释,有助于我们党更加自觉坚持人民立场,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其一,必须充分认识“人民至上”与家国情怀的高度统一性。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人民”一词先后被203次提到;
“七一”重要讲话中,“人民”一词出现了86次;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人民”一词出现高达105次。“人民”关键词的高频出现,深刻体现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彰显了习近平与人民心心相印的家国情怀。其二,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及时解决人民群众在就业、教育、社保、医疗、养老等方面“急难愁盼”的问题,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努力。其三,必须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当前,立足“两个大局”,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必须“自觉拜人民为师”,深刻认识人民群众蕴含的伟大力量,放下架子、扑下身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热情和创造意愿,从生动鲜活的基层实践中汲取智慧,及时发现、概括、总结人民群众创造的好经验、新方法,并使之上升为理论和政策指导新实践。
(二)追逐伟大梦想,凝聚民族复兴的精神力量
习近平多次告诫全党“行百里者半九十”,实现民族复兴梦需要家国情怀的深沉支撑,家与国层面共同发力,“画好党内、国内和国际三个同心圆”。其一,必须充分认识“中国梦”是“家国一体”的时代表达。家国情怀集中体现为“国家梦”“民族梦”“人民梦”。其中,“国家梦”是理想追求,“民族梦”是情感基础,“人民梦”是价值旨归。其二,必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国梦”的主线,要求从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民族工作实践三方面要素的调适和转换上下功夫。其中,加强党的领导是根本前提和政治保障,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内涵是思想根基和文化定力,推进新时代民族工作实践的发展是重要载体和实践路径。这三方面要素互补共生,能够促使“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共同体意识更好地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其三,必须自觉以维护祖国统一为己任。家国情怀的本质是“先国后家、为国而家”,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坚定不移维护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是中央对香港、澳门的基本方针政策。但“港人治港”“澳人治澳”必须坚持“爱国者治港”“爱国者治澳”。同样,在处理台湾问题时,也必须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坚决反对‘台独’分裂行径,坚决反对外部势力干涉”,积极构建“两岸命运共同体”。
(三)培育良好家风,激活逐梦圆梦的社会细胞
培育良好家风,要“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使良好家风薪火相传。其一,干部带头,搞好新时代家风建设。毛泽东的亲情关系“三原则”,周恩来的“十条家规”,陈云的“三不准”……这些家风、家规、家训是全党全国的楷模和人民群众的榜样。随着时代的进步,党员干部必须传承和发展好红色家风,坚持正确的价值观,树立清白正直的人格品质,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既要做好“仁孝爱亲”的好家长,又要做好“清廉正直”的好干部。其二,以德治家,涵养天下为公的广阔胸怀。要自觉将崇德修身放在做人做官的首要位置,在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坚持“言传”与“身教”并重,以良好的家风引领党风政风社风。其三,以俭持家,弘扬艰苦朴素的家庭美德。勤俭节约是持家之宝、兴业之基、治国之道。要养成“一天省一口,一年省几斗”的习惯,推广“光盘行动”“半份菜”“小份菜”等行动,推动全社会勤俭本色、朴素之美的养成。其四,以廉养家,树立克己奉公的清正家风。“严是爱,宽是害”,廉洁奉公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培养好家风,要悟好“廉”字诀,做到廉洁修身、廉洁齐家;
要念好“公”字诀,做到公私分明、克己奉公。
(四)厚植英雄情怀,接续谱篇开局的使命责任
要让崇尚英雄、捍卫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的风尚蔚然成风。其一,构建宣传教育、法律保障、文化熏陶“三位一体”的捍卫机制。宣传教育是捍卫英雄的主要渠道,要“多讲讲革命烈士和英雄人物的崇高风范”,善于将正面典型和反面教训“讲深、讲透、讲活”,引导人民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法律规范是捍卫英雄的坚强后盾。依托《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坚决捍卫、保护英雄,对于抹黑党的历史、诋毁党的领袖、美化侵略战争史等行为依法严惩,依法严审有关英雄人物的各类电视剧、电影、综艺、小说等文学娱乐。文化熏陶是捍卫英雄的关键一招。“对中华民族的英雄,要心怀崇敬,浓墨重彩记录英雄、塑造英雄,让英雄在文艺作品中得到传扬”,可以通过绘画、书法、影视等艺术形式礼赞英雄,还可以通过举行国家公祭仪式、设立英雄纪念日、参观革命红色基地和烈士陵园等形式,引导人民群众自觉成为英雄先烈的“信仰者”和“捍卫者”。其二,营造捍卫英雄的网络空间。要善于利用网络媒介的融合发展趋势,既要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重大历史事件、英雄事迹的数字化保存与传播,激活人民群众对民族英雄的历史记忆,不断拓展英雄情怀的发展空间,又要大力宣扬“抗击疫情当先锋”“我是党员我先上”等和平年代英雄人物及其先进事迹,推动英雄事迹“传得开、叫得响”,英雄情怀“立得住、留得下”。
(五)彰显大国格局,涵养中国人民的天下情怀
习近平指出:“世界好,中国才能好;
中国好,世界才更好。”构建大同世界,需要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携手共进、守望相助。其一,坚持爱国主义同国际主义相统一。在国际事务和外交工作中,既要将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又要发扬天下胸怀,避免陷入大民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的窠臼,实现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良性互动。其二,坚持中国梦与世界梦相融相通。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和平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国际秩序,离不开各国人民的理解、支持、帮助”,同样,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也会为世界其他国家带去巨大的发展契机。要“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更好惠及各国人民”。其三,坚持为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一是要呼吁世界各国共同应对全球治理挑战,捍卫以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倡导国际上的事大家商量着办。二是要为经济全球化精准“把脉”,开出“良方”。实践证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促进中国繁荣又推动世界进步的现代化新路,超越了狭隘的西方文明霸权逻辑,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必须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充分发扬“兼济天下”的天下情怀,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不断为其他后发国家和地区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
我就讲这么多,谢谢大家!
推荐访问:党课 奋进 凝聚 党课:感悟领袖家国情怀 凝聚奋进力量